大家好,我是张鹏远。
跟同行交流,反复提到“卷”。在我看来,在人类实现了工业化之后,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,从此就告别了物资短缺的世代,只会产能过剩,当社会整体的供求关系呈现供大于求的时候,势必内卷严重。
今年3月,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明确强调要调整治内卷式竞争;6月27日,新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完成修订,将于今年10月15日起实施;7月1日,中央财经委会议再次提出“反内卷”竞争,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。
政策推出后,股市一片大好,结合懂王的贸易战、印巴57空战,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。
今天聊一聊社会内卷和旅游行业的内卷。
内卷这个词是从2018年左右,被大众熟识的。当年懂王对对中国发动了1.0版本的贸易战,大量中国商品出口受阻,于是被迫转为“内销”,供求关系失衡的时候,大家都疯狂打价格战,形成了严重的内卷——“内卷”这个词就这么诞生了。
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。
内卷的劣势是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,优胜劣汰后会死掉一批企业;内卷的优势是竞争,市场化竞争能够提高行业竞争力,推动行业发展。
展开剩余83%那么现在的内卷是市场化竞争,还是恶性竞争,这个就需要有政府来定义了。
既然政府多次出台了政策,针对部分制造业、光伏、水泥、钢铁等反内卷,那么说明现在这些行业存在恶性竞争,已经过了良性竞争的临界点,再卷下去,弊大于利。
那么国家提到旅游行业反内卷么,显然没有。
相反,国家在鼓励各种消费政策,鼓励文旅行业内卷,这就说明一个问题,现在旅游行业的内卷,还是正常的市场竞争阶段。
如果某个文旅企业,经营困难,在这个市场化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,破产、倒闭,那么说明,它是被市场淘汰的。
可能我的职业履历全部在一个成长型的头部景区缘故,以现在老君山登顶头部山岳景区的视角看,哪里存在什么内卷,一路走来磕磕绊绊,但是都走过来了。
我的同行朋友比较多,听他们吐槽,我才认识到行业的内卷。
每年的旅游人数就那么多,宏观上增加10%到15%,这个是流动人口的数据,不全是游客的数据。庞大的流动人口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,这是荣昌高书记讲的,我很认同,但是能够吸纳这些旅游人口的景区,或者泛旅游业态,每年的增长速度,显然是高于游客的增长速度。
通过网络上的公开数据,2014年A级景区数量7000—8000家左右,2024年提升到16541家,增长了120%到140%左右;2014年游客接待量在35亿人次,2024年变成了67.6亿人次,增长了93%。
景区数量的年均增速8%到9%,高于游客量增速6.8%,导致但景区接待量十年里下降了18%,反应出旅游景区供给过剩,就意味着在这十年入行的旅游人,每年的市场竞争都比上一年要激烈一点。
人口增长虽然下降了,但是就业率也下降了,无所事事的闲人不少,短期内宏观游客量不会下降,仍会增长,与此同时,游客消费下降了,宏观上的旅游收入降低了,那么就意味着,
内卷还有很长一段时间,至少能看到3年以上。
碰巧,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,本身是一个旅游博主,有好几个人邀请我去回答,本来准备专业角度回答一下,后来看了高赞答案后,放弃了这个想法。
问题如下:
后面的回答很多,没有旅游从业者的专业解答,全部是游客的吐槽。
虽然我本人也去过很多景区,但是大多数是工作层面的行业交流,走访的都是运营较好的景区,基本上全程走工作通道,没有排队过,看到这些回答后,我基本上判断出中小景区的生存现状:
一是不科学、不合理的景区建设实在太多。不是指钱没有花到位,而是指游线、配套设施、核心产品并没有完全建成。导致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各种不合理,各种不舒服,游客以为景区是为了多赚钱,其实只是景区的决策者不专业,不知道怎么做景区,把生硬的想法硬套进去,显得格格不入。
二是景区两极分化还会进一步加剧。以前大家认知的两极分化,是因为头部品牌的虹吸效应导致的中小景区生存困难,实际上是合格的操盘手太少,导致90%的景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,越折腾挖的坑越大,最后索性躺平。
三是由于认知不够导致的方向性错误,操盘者自己还不知道。中国有句古话,亡羊补牢,景区发展如果路线错误,还不自知了话,只能等待灭亡了。多少项目,都是大量专家论证过的,资本不是人傻钱多的地主家孩子,为什么没做起来,还不是缺运营团队。
四是旅游景区的决策团队应该让游客好好提提意见。慢慢理解“灯下黑”这个词了,我推荐几个地方,管理者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去问一下,“xx景区怎么样,我想去玩,怕踩雷”。其一是虎扑,有一个打分系统,对所有事物打分,有很多真实的反馈;其二是知乎,除了时政方面1450太多以外,有很多键政高手,对城市发展的看法非常精辟。
由于文章写了一半,放了两天,略微跑题。
现在回归主题,旅游内卷能否结束?
我的观点是,不但不结束,还会加剧。
势必要淘汰一些竞争力较弱的景区,逐步达到一个供求平衡。这个过程是动态的、长期的,有新旅游业态进场,有老旅游业态退出,最终趋于稳定。个人也好,资本也好,一定会为自己的认知买单。
以上。
发布于:湖北省瑞银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